Site icon 璃思維スタジオ制作|LiSWEi.com

創作從模仿開始:旋律線的密度

創作從模仿開始

在我小時候網路還不是那麼發達,多數的技能都是靠看書學來的;在看書的過程中我發現…如果經常看某一位作者寫的書,自己寫文章的 “風格” 以及 “用詞” 也會多少受到一些影響;音樂也是,經常聽什麼曲風的歌曲,創作出來的風格也會很相似。我想這就是學習創作的過程吧,透過不斷的模仿,找尋自己的創作的方式

就我個人而言,寫旋律就像講話、寫文章一樣,是一門學問。雖然每個人都會講話、寫文章,但要如何有系統,有邏輯的表達自己的想法?這又是另一門學問了…

 

一首歌的旋律是怎麼來的?

既然「寫旋律就像講話一樣」,那 “音符” 與 “音階” 應該算 單字語彙吧? 把不同的音符組合在一起湊成一個樂句。再把一段段的樂句組合起來,編成一首歌;就好像,把各種單字、詞彙組合在一起湊成一個句子。再把一段段的句子組合起來,說成一個完整的故事。

在篇文章中,希望我們能透過一些簡單的旋律來觀察 ”旋律“ 與 ”音符數“ 的關係。

 

旋律線與音符的密度

在以下的範例中有 3 種不同的旋律線,並以不同的 “節奏” 與 “音符” 來表達。

 

Melody A-1 / 音符數 8

 

 

Melody A-2 / 音符數 14

 

Melody A-3 / 音符數 6

 

在 A mero 的旋律中,我們假設這是一段 ”主歌“ (Verse)的旋律。

在相同的旋律線下,音符的數量越多,感覺也相對活潑許多(大調)。但並不表示,音符數少就不好,只是感覺會不太一樣。全看作曲者想表達什麼樣的感覺。

 

 

Melody B-1 / 音符數 14

 

Melody B-2 / 音符數 4

 

在 B mero 的旋律中,我們假設這是一段 “導歌” (Pre Chorus)的旋律。如果.. A  的音符密度(數量的多寡)小於 B ,那就會有越來愈明亮的感覺;反之,假使 A  的音符密度大於 B 的話,就會有心情沈澱、轉換的感覺;而 A 的音符密度與 B 相近時,此時 B 的感覺就會像是 A 的延伸。

A < B : 越來愈明亮

A > B : 心情沈澱、轉換

A = B : 旋律的延伸

 

Melody C-1 / 音符數 15

 

Melody C-2 / 音符數 5

在 C mero 的旋律中,我們假設這是一段 “副歌” (Chorus)的旋律。此時如果.. B 的音符密度小於  C ,那副歌就會有速度感增強的感覺;反之,假使 B  的音符密度大於 C 的話,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(為了避免俗套可以將音程拉大)、如果旋律是 ”小調“ 會增強失落感。

 

 

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使用 Logic Pro X (或 GarageBand)的內建製譜軟體、或鋼琴卷軸 Key In ,並將上述各範例組合在一起看看。

 

 

 

Exit mobile ver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