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icon 璃思維スタジオ制作|LiSWEi.com

0 樂理也能懂,關於編曲時的 8 種段落名稱!

在學習作曲、編曲前,”歌曲分析“ 也算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練習,但分析歌曲的層次又有分很多種:分析旋律分析和弦、以及 分析樂器的配置..等等。偏偏剛剛開始學習音樂時,有的人可能光是練習彈奏,就已經一個頭兩個大了,雖然有心想多多了解音樂的構成,確心有餘而力不足…,這時候不妨用看電影的心情來了解一下歌曲的段落吧? (封面底圖改作自 “移動迷宮” 之電影片段)

 

關於編曲時的 8 種段落名稱:

 

Intro(Introduction) / イントロ / 前奏 

Verse / Aメロ / 主歌

Pre Chorus (Middle)/ Bメロ / 副歌前段 (導歌)

Chorus / サビ /副歌

Bridge / ブリッジ / 橋段

Inter / 間奏

Instrumental solo /  樂器獨奏

Outro  / アウトロ(エンディング) / 尾奏

 

 

 

 前奏 

前奏(Intro)也就是歌曲一開始的樂器伴奏,接著再進入主歌(Verse)。但並不是全部的歌曲都會這樣編排;一開始就從副歌(Chorus)開始的歌也是一堆呢。主歌就像是一個網站的首頁,會嘗試先引導出整首歌曲的氛圍(情緒)。

 

 

 

主歌

主歌(Verse)是一首歌的起頭,就跟寫文章、小說、劇本一樣,歌曲也有所謂的 “起・承・轉・合”。如果前奏是 “起”,那主歌就扮演著 “承” 的角色,搭配歌詞描述著一段故事的開始。

 

 

 

導歌 / 副歌前

導歌(Pre Chorus)通常會安排在副歌的前面,也就是扮演 “轉” 的重責大任,負責將 “主歌” 與 “副歌” 連接起來;在樂器編曲上會試著做出層次感,營造出情緒上轉換。

 

 

 

副歌

副歌(Chorus)通常也就是歌曲中,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!

相信大家都有過這種經驗『即使是很久以前聽的歌,依然可以哼出副歌的主旋律或是歌詞..』;為什麼會這樣呢? 這是因為副歌的 ”主旋律“ 在歌曲中重複的次數、以及旋律的設計有關,因此多數的副歌也會是整首歌曲的 “記憶點” (Hook)。

另外,副歌也扮演著 ”合“ 的角色,也就是綜合前面的故事劇情,來到了整首歌曲的主軸;

也是歌詞中要表達的故事核心。

註:有些歌會因為某一段樂器的 Riff 特別強烈,因而取代了副歌成為歌曲的 “記憶點”;或是副歌與吉他 Riff 都彈奏同樣的旋律。

 

 

 

橋段

橋段(Bridge)有點像是電影裡的支線劇情…不一定會出現,但幾乎只要一出現,就會讓整首歌進入另一個情境,打破原本歌曲的架構,讓聽眾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。這部分有點像電影裡,導演為了讓電影更有深度,特別安排的一小段劇情;讓觀眾們會在看完電影後有一種 『好想在看一次!』的慾望。

 

 

 

間奏

間奏(Inter)是歌曲中的呼吸,也是讓歌手休息的段落:有點像是視覺設計,有 ”正空間“ 也要有 ”負空間“,這樣視覺上看起來才會平衡。歌曲也有聽覺上的設計,有 ”對比“ 才有 “情緒” 起伏,如果整首歌的編曲都設計很滿,很容易造成 聽覺 以及 情緒 上的疲勞..這時候 間奏 就像是 ”動作電影“ 中的一個小笑點,稍稍緩和一下觀眾緊繃的情緒。

 

 

 

樂器獨奏

獨奏(Solo)有點像 ”間奏“ 與 ”橋段“ 的功能,主要也是一種聽覺上的設計;利用編曲上的變化來調整情緒起伏,主要差別在於此時會換由 ”樂器“ 來擔任主角!另外,樂器的獨奏可能是 “吉他” 或是 “鋼琴” 來彈奏旋律,或是來一段 ”爵士鼓“ 或 ”貝斯“ 的演出,並沒有特別限制。

 

 

 

尾奏

尾奏(Outro)一但出現,也就代表歌曲即將進入尾聲了;許多歌曲會在最後一次副歌結束後,利用樂器來進行收尾的工作,有的歌曲則會以淡出(Fade Out)的方式結尾,主要還是看編曲者的考量。 

 

 

結語

嗯..基本上,常見的歌曲段落分類,應該大概就是這樣了。如果只是寫在紙上給自己看的話,要用 A,B,C 來分主歌、導歌、副歌也行;或是用 Logic Pro 編曲的標記功能也OK,不管是用哪一種方式進行,其實只要在編曲或分析時,記得註記、方便整理即可:)

以上,是我個人在學習歌曲段落的一個小整理,感謝你的閱讀!

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的話,也歡迎留言給我

說說你是怎麼歌曲分類段落的? 

Exit mobile ver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