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因斯坦曾經說:“每一個人都是天才”
只是我們常常用“爬樹的能力來評斷一隻魚”
如果以這樣的標準;那隻魚,將一輩子相信自己是個笨蛋!
你可以的,只是需要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
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質,不同的學習速度,如果把所有的人都丟到同一堂課上,自然不能期待每一個人都能得到相對程度的成長與收穫;因為好奇心比較多的學生,可能會因為周遭人的眼光,而不好意思發問、而經驗與資質比較豐富的學生,也有可能會覺得課堂進度不盡理想。
為什麼有些課程需要客製化?
因為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,尤其是在影響深遠的學習過程中,你需要一位了解你的、願意傾聽你問題的對象,一位有耐心、願意協助你、並與你並肩向前的前輩或是指導對象。
你期待獲得知識的方式是什麼?
我們可以從書本中學習知識、從教學影片中學到操作方法;但創意有沒有訓練的方法?當你在尋求靈感的當下,可能沒有人能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予你建議、或是協助你尋求解答?
在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下,可以不需要等待發言的機會,你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了解你當下最想知道的知識領域;不論你上多少時數的課程,只有你真正瞭解了、可以學以致用,那才是真的。
在過去遇過的學員當中,也曾有許多上過其他 Logic 、以及數位音樂相關課程的朋友;但有的人基礎尚未扎實,加入團體班後,不見得能有很好的吸收效果、或是軟體操作會了、但卻依然不知道該怎麼開始寫歌、編曲。
因此、不論你將要展開什麼樣的學習歷程,如果能夠了解自己的初衷、或是 “我真的需要的是什麼?” 那你便有機會更快的獲得你想要的成果;如果想學習軟體操作,你的選擇可能有 “看說明書”、“去巨匠上課”、“買教學DVD” 又或者是上 “Youtube”。(在這些選項中 “ 看說明書” 、“上 Youtube ” 應該是公認最省錢的選項… )
省錢,花時間 VS 花錢,省時間
在上網 Google 、看 Youtube 的過程中,當你有看不懂的地方,沒有人可以問…. 只能自己想辦法理解、去找更多的資料,來協助你了解當前的問題;所以有的人會選擇去參與課程、省下時間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。(而通常能夠這樣學習的人,也都是已經對該知識 “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”)
如何評估自己是否擁有自學的能力
如果你希望完全憑藉著自己的力量學習的話,必須具備 2 種最基本 的特質.. “紀律” 與 “好奇心”。
紀律對於學習所帶來的影響
這樣的邏輯有點類似健身的概念。關於健身,有的人會選擇去健身房、有的人則是選擇在家自己下載 “App” 照做;看似兩種簡單的選擇,卻有截然不同的差異。
健身房是在必須繳交會費的情況下,才可以持續使用館內的器材;但也因為你有持續繳交會費的緣故,可能會有 「不常去的話,好想有點浪費..」、或是 「既然都加入會員了,一定要達成目標!」的加強效果。
而自己在家練習的話,因為沒有一個潛在的 “約束” 或是 “制約” ,難免有 「今天下班有點晚了、早點休息好了 ..明天再做」、或是「這陣子有點忙,運動的事情還是先擱著吧」的想法;但如果你是一個十分有紀律的人,在家有更多的彈性、可以依造自己的進度與生活步調來調整練習時間,其實也能得到不錯的成效。
十足的好奇心, 可以讓你學得更快
如果你是一個看到 “相關知識” 就會將文章加入 “稍後閱讀清單”的人、而且走路、吃飯時手機滑的不是臉書、而是 ”說明書“ 、同時 Youtube 裡面訂閱頻道的全都是 “相關領域” 的影片或是教學,那麼只要你精通英、日文中的任何一項外語、即使不參加課程,也可以透過自學達到一定的成效。
你需要的是 “說明書” 還是 “產生創意” 的方法?
今天這篇文章來得有點突然.. 寫了一堆只因為看到了一段 Youtube 的影片,非常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,然後思考一下,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?思考一下你現在的學習環境。(這是一部很簡短的影片,花不到你 6 分鐘的時間)
給自己五分鐘看看這支影片:饒舌反思《獻給現代教育體制的訴狀》
書本可以傳遞給予我們知識,那創意呢?
你有沒有自己的一套訓練方法?
感謝你的閱讀及分享
本週原本是想寫一下最近買的 Apollo Twin 的錄音介面開箱了,沒想到看到這部影片突然有感而發寫了一大篇..?
至於原本的 Apollo Twin Duo Audio Interface 介紹,就讓我再拖稿一個禮拜吧?